同样超级,平台因其过度的多元化而难免资本的无序扩张之嫌,因为这一扩张太具有侵略性、没有节制、没有边界。
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构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核心含义,只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全面深化改革,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社会体制等其他体制的改革。
随着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许多家庭开始步入小康,促使了消费升级。与此同时,国外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停工停产,不得不从中国出口。按国际惯例办事,树立标准是第一要义,而自贸港是最高的开放标准。当出口下降,顺差减少,意味着产能过剩。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业是对人的服务,标准决定质量。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的源泉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还在进行中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特征是二元经济,只要二元经济存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依然会持续,这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居民,尤其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增长源泉。海南自贸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部分,就是教育的开放、医疗的开放。也可以通过更加紧密地发展与缔约方的经贸关系,强化自身发展的稳定性。
和CPTPP相比,RCEP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在于,RCEP缔约方的发展水平具有层次感,区域内的技术、资本、劳动都很充足。RCEP能给中国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和战略收益,但是带来的改革收益和开放收益有限。中国入世之后的成功发展已经表明,中国有能力利用美国主导建立的规则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改革和开放相比,面临的阻力更大,其风险评估也更难,而受益则不会很快见效。
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背景下,无论总统是谁,美国都将压缩中国的活动空间。因此,在政府采购方面,RCEP谈不上市场的开放,主要是试图让采购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
第四个维度是战略影响。其中,在国际经贸领域,一方面表现为规则上对中国的施压,让中国接受其制定的高标准规则。虽然入世的时候,世贸组织的国际经贸规则还较少涉及制度型规则,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也需要改变自身许多法律法规和制度,这其实就是高标准规则,因此在规则维度,中国也受益巨大。收益:货物贸易和战略层面收益较大 从货物贸易、市场开放、制度型规则三个方面比较RCEP与CPTPP的差距,可以看出,货物贸易方面虽然尚存差距,但差距相对较小。
因此,中国后续完全可以做很多工作以助推RCEP有效执行,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该协定。一个协定最终的效应,不仅取决于其文本的标准水平,还取决于其执行力度,以及企业的利用率。这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经济收益、开放收益、改革收益、战略收益。其策略是,先排斥,再将中国融入。
其实制度趋同在国际学界是有争议的。而不仅仅像第一个和第二个维度那样,是简单的开放。
另一方面,RCEP整个区域内部实际上也可以循环起来,实现更加丰富的区域内循环,从而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循环。但该谈判的难度毕竟不小,而且即便标准比RCEP高不少,但边际收益依然有限。
要全面看待一个协定带来的影响。从中日韩经贸关系和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收益也很可观。中国加入CPTPP是大战略。在RCEP缔约方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以及谈判受到诸多干扰的背景下,能达到目前标准水平的协定实属不易。中国未来的路还很长,眼下的任务是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推动RCEP的生效和实施。为何就不能允许制度的多样化?制度型规则接受起来难,其原因在于需要一个国家的改革。
拜登政府虽然还没做出加入CPTPP的决定,但是其重启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的可能性极大,这意味着美欧的再次联手。自二战后至今,美国一直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导者。
当相互之间经贸关系紧密的时候,政治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靠。RCEP涉及这些内容的章节,和CPTPP相比有较大差距。
通过上面四个维度,不仅可以看签署RCEP的影响,也可以回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影响。拜登指出,对不关注环保的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碳调节费,同时认为,任何协定都应该包括劳工内容。
非关税壁垒方面,RCEP也大幅削减非关税壁垒。中日韩之间通过RCEP建立协定其实是三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RCEP已经签署,预计明年将会生效。签署协定属于强有力的信号释放,能让别的国家看到本国开放的决心。
进入专题: RCEP 区域贸易 关税限定 。下一步,中国仍需将加入CPTPP作为重点。
其战略层面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中国成功融入美国主导建立的体系,不仅强化了中美关系,还使得整个西方接受中国。这一方面,RCEP促进了协定缔约方的出口,从而有利于GDP的增长。
其原因在于,RCEP缔约方大部分还不是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定》(GPA)成员。对比美墨加之间的经贸联系,中日韩作为近邻,其经贸潜力其实远未释放。
原本不会被认定为原产的商品在协定生效后更容易被认定为原产商品,从而享受关税减让的好处。近几年,中国在服务业和投资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但最需要解决的是敏感行业的开放。中国当前加入CPTPP,当然需要考虑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也加入CPTPP的可能。签署一个协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协定本身,还具有更广泛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在空间布局上,美国中短期内试图建立排斥中国的贸易协定。如果美国再加入,则极有可能会建立一个排斥中国的贸易体系。
第二个维度是市场开放。如果说,关税减让表中的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长短反映了商品市场的开放力度,那么这些清单实际上就反映了服务、投资、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力度。
CPTPP毕竟由美国主导,服务业和投资的开放力度必然是最高的。着眼长远,中国应该将加入CPTPP作为重点。